政策动向



亚太出口导向经济体 未来几季增长承压

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亚太地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,面对美国多变的关税与中国进口需求疲弱等因素,未来几季增长势必承压。

标普全球评级(S&P Global Ratings)星期一(6月23日)发布《2025年第三季亚太经济展望》报告,提醒说出口占比高的经济体所处位置相对不利。

预计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增长放缓 我国也受冲击

报告说,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韩国、台湾与越南等出口导向型经济体,在全球贸易放缓和主要市场需求疲软的环境下,增长前景趋弱。

以新加坡为例,电子产品周期处于早期复苏阶段,加上服务贸易已达到峰值,外部拉动增长的能力有限。标普全球评级预测,新加坡2025年国内生产总值(GDP)增长维持在2.1%,2026年为2.2%。不过,报告指出,本地私人消费在居民收入上涨和企业盈利改善带动下,仍是关键支撑。

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不确定性

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,贸易摩擦未来是否再度升级也尚不确定,将持续抑制中国的出口、投资与整体增长。标普预计,若中美未能在双边谈判中取得进展,关税将再次上调。

中国的国内需求将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的关键。尽管决策者承诺会促进内需,但实际推出的措施仍相对有限。标普全球评级分析说,若中国的宏观政策依据数据表现“对症下药”,内需增长有望在今年和明年稳定增长。

鉴于目前的国际形势,标普全球评级将中国2025年经济增长预测下调至4.3%,2026年为4%。虽然低于中国政府设定的目标,但在当前全球环境下仍属“稳健表现”。相较之下,进口预计依然疲弱,但跌幅不如出口显著。

外部环境仍具变数

标普全球评级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高路易(Louis Kuijs)指出:“亚太经济面临的外部挑战尤为严峻。美国关税不确定性与中国进口疲软将持续施压,而各国能否借助内需支撑经济,将决定区域经济韧性的分化。”

报告也强调,地缘政治风险与全球金融环境仍是影响区域经济前景的重要变量。其中,美联储货币政策与全球资金流动性变化,将对本币汇率与投资动向产生间接影响。

印度与菲律宾受益于内需

在本地需求更具主导作用的经济体中,印度与菲律宾有望抵御外部动荡。两国受出口冲击的程度较低,因此经济增长预计相对稳定。

印度面临与多数美国贸易伙伴相同的10%基准关税,同时正试图透过谈判避免特朗普政府于今年4月宣布后又暂缓实施的26%对等关税。

报告说,印度202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估为6.8%,略低于上一轮预测的7%。菲律宾则因财政赤字回落,货币政策转向更有利的环境,加上消费持续增长,整体经济继续改善。